MINA Protocol於推出時制定了完善的代幣分配策略,兼顧開發激勵與社群賦能。2025年,初始發行總量為805,385,694枚MINA,分配詳情如下:
| 利害關係人 | 比例 | 代幣數量 |
|---|---|---|
| 團隊 | 22% | 177,184,853 |
| 投資者 | 13% | 104,700,140 |
| 社群 | 65% | 523,500,701 |
此分配架構展現MINA高度重視社群主導治理,並確保開發資金充足。社群分配高達65%,遠超多數Layer 1協議(團隊與投資者合計通常超過50%),充分展現其去中心化精神。
所有代幣分配皆設有不同鎖定期,以減緩拋售壓力並鼓勵長期參與。協議也針對使用未鎖定代幣質押的區塊生產者提供Supercharged Rewards超額獎勵,進一步強化網路安全與治理參與。
分配策略在MINA市場推展上發揮重要作用。即使近期價格波動——2025年10月最低至$0.063,11月回升至約$0.17——社群廣泛持有為網路抵禦市場衝擊提供了保障。
Mina Protocol通膨模型設計嚴謹,兼顧網路安全與代幣長期價值。協議初始通膨率為12%,四年內逐步降至7%,為持幣者提供明確預期,並保障激勵機制。
Mina主網啟動時,初始分配805,385,694枚MINA,分配給各類參與者並設有不同鎖定期。目前流通供應量已增至約12.6億枚MINA,符合通膨規劃。
| 通膨階段 | 比率 | 目標 |
|---|---|---|
| 初始階段 | 12% | 激勵早期參與與保障網路安全 |
| 四年後 | 7% | 實現長期、可持續的代幣經濟 |
此通膨機制一方面透過Supercharged Rewards激勵區塊生產者使用未鎖定代幣質押,另一方面以合理補償保障驗證者及網路安全。MINA通膨時程公開透明,有別於通膨不可控的協議,投資者及參與者可據供應變化作出理性決策。
通膨率由12%降至7%,展現Mina對可持續經濟模型的堅持,既支持輕量級區塊鏈長期運作,也避免過度稀釋影響代幣價值。
Mina Protocol目前未於其代幣經濟體系中導入銷毀機制。儘管許多區塊鏈專案會透過代幣銷毀達到通縮、調控供應或提升價值,Mina則採取其他通膨管理方式。社群論壇已有建議導入代幣銷毀機制,特別是銷毀40%交易手續費,但尚未正式執行。
現行通膨情勢為代幣經濟帶來挑戰,分析如下:
| 面向 | 現況 | 社群建議 |
|---|---|---|
| 通膨率 | 年化9% | 建議降低通膨率 |
| 手續費銷毀 | 未實施 | 建議銷毀40%手續費 |
| 供應控管 | 無最大供應上限(∞) | 建議設定最大供應量 |
| 金庫資金 | 獎勵占比0% | 建議部分獎勵導向金庫 |
未設銷毀機制引發社群討論,部分驗證者傾向維持高通膨。協議則聚焦於其他經濟模型,如代幣鎖定及金庫資金方案,計劃將年化收益率10%以上的超額質押獎勵轉向社群治理專案。上述措施在不直接銷毀代幣前提下,力求兼顧協議可持續性與投資人利益。
Mina Protocol治理系統與質押機制緊密結合,打造民主協作環境,利害關係人可直接參與協議決策。用戶質押MINA時,除保障網路安全外,亦可依質押數量獲得相應治理權,確保核心持有者具決策影響力。
質押者可針對協議重大提案投票,內容涵蓋代幣經濟、技術升級及金庫資金分配。Mina治理機制創新之處在於,委託人無須重新委託即可直接投票,彈性高於多數協議。
Mina基金會已建立完善的委託機制,治理模式如下:
| 治理特性 | 執行細節 |
|---|---|
| 投票權重 | 依質押MINA數量分配 |
| 委託權限 | 基金會將投票權委託給驗證者 |
| 驗證者遴選 | 依資格評分系統決定 |
| 評分標準 | 驗證者在線率、社群活躍度、協議貢獻 |
此治理架構強化Mina去中心化原則,透過分散決策權實現網路自治,並以績效委託機制確保問責。Mina基金會數據顯示,該機制有效提升社群參與度與網路韌性。
MINA幣具備廣闊發展潛力。其零知識創新技術與可擴展區塊鏈架構,為Web3生態長期成長與應用奠定基礎。
MINA是Mina Protocol的原生加密貨幣,用於網路交易與手續費分配,主打高效及可擴展性。
Elon Musk的加密幣為MUSK,於2023年在以太坊發行,總供應量100億枚,目前尚未流通。
MANA於元宇宙領域具備發展潛力,但價格波動幅度較大。2025年表現亮眼,投資仍需審慎評估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