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搶跑行為指的是在區塊鏈網路中,礦工或交易者利用待處理交易的可見性,於其他用戶交易前插入自身交易以獲取利益。這種行為常見於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等平台,搶跑者會監控交易池中的未確認交易,識別可能影響資產價格的大額訂單,並在該交易之前迅速執行自身交易,藉由價格變動獲利。由於區塊鏈交易在被打包進區塊前會於記憶池中公開,且交易執行順序主要由礦工決定,這讓搶跑行為成為可能。
搶跑行為在加密貨幣交易中展現幾項關鍵特徵:
資訊不對稱:搶跑者通常具備比一般交易者更快取得並處理交易資訊的能力,可能透過專用節點、高效能硬體或專用監控軟體實現。
交易排序優勢:在區塊鏈系統中,礦工能決定哪些交易先被打包,並可透過支付更高Gas費提升交易優先順序。
套利機制:典型搶跑包含三步驟:發現目標交易、搶先下單,以及在目標交易執行後賣出獲利。
自動化執行:現今搶跑多由機器人程式自動完成,能於毫秒內反應並執行交易。
MEV(最大可提取價值):搶跑是MEV的主要來源之一,意指區塊生產者透過重新排序、納入或排除交易可獲取的額外收益。
搶跑行為對加密貨幣市場造成多層次影響:
搶跑每年自一般交易者手中抽取數億美元價值,這些成本最終由終端用戶承擔,表現為更高滑點和更差交易執行價格。
搶跑行為強化市場不公平,讓具備技術與資源優勢的參與者能系統性地從一般用戶交易中獲利,損及市場公平參與原則。
許多DEX平台正試圖透過批次拍賣、隱私交易池等創新機制減輕搶跑影響,例如Uniswap的時間加權平均價格(TWAP)與Flashbots的私有交易池。
隨著搶跑機器人普及,逐漸出現「搶跑搶跑者」的遞迴現象,形成複雜的MEV生態系統,也帶動區塊鏈基礎建設的演進。
搶跑行為面臨幾項主要風險與挑戰:
法律與監管不確定性:多數司法管轄區尚未明訂區塊鏈上的搶跑行為是否構成市場操縱,但隨加密市場監管體系日益成熟,搶跑者可能面臨法律風險。
技術對抗:越來越多協議正導入抗搶跑機制,例如Ethereum的EIP-1559改善費用市場,降低單純搶跑策略的有效性。
執行風險:搶跑交易本身也可能被其他搶跑者搶跑,形成所謂「三明治攻擊」,進一步侵蝕原本預期的獲利。
網路壅塞:大規模搶跑行動會導致區塊鏈網路壅塞,推升交易費用,影響一般用戶的交易體驗。
聲譽風險:隨著用戶對搶跑行為的認知提升,被認定為系統性搶跑者的實體,可能面臨社群抵制與聲譽損害。
搶跑行為展現了區塊鏈技術與金融市場交會下的複雜挑戰,反映出開放透明系統的內在問題。雖然這類行為在技術層面上是區塊鏈運作機制所容許,但也引發市場公平性、用戶保護與價值分配等重要討論。隨著加密產業發展,未來可望有更多針對搶跑影響的技術創新及監管措施,以打造更公平、更高效的去中心化金融體系。
分享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