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te 廣場「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」開啓:入駐廣場,瓜分每月 $10,000 創作獎勵!
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,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,只要積極創作,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、Gate 精美週邊、流量曝光等超 $10,000+ 豐厚獎勵!
參與資格:
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👇
1️⃣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
2️⃣ 單一平台粉絲 ≥ 1000(不可多平台疊加)
3️⃣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
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👉 https://www.gate.com/questionnaire/7159
✍️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:
🎁 獎勵一: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$5,000 獎池
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。
首月發首帖(≥ 50 字或圖文帖)即可得 $50 倉位體驗券(限前100名)。
🎁 獎勵二: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$1,500 USDT
每月發 ≥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,根據發帖量、活躍天數、互動量、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。
🎁 獎勵三:連續活躍創作福利
連續 3 個月活躍(每月 ≥ 30 篇內容)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!
🎁 獎勵四:專屬推廣名額
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。
🎁 獎勵五: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
【推薦關注】資源位、“優質認證創作者榜”展示、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,多重曝光助你輕
你不理解比特幣,因為你以為「錢」是真的
本文深入探討了“貨幣本質上的幻覺”這一主題,揭示了美元與比特幣在信任機制、發行邏輯和價值支撐上的根本相似之處。我們將從法幣(Fiat Currency)的虛構性、通脹機制、比特幣的有限供應、區塊鏈的去信任架構等角度展開分析,結合歷史通脹數據、加密金融危機案例和區塊鏈技術的哲學內核,幫助讀者理解:比特幣不是“幻覺”,而是讓幻覺變得透明的系統。
貨幣的幻覺:美元與比特幣的共同本質
許多人批評比特幣是“幻覺”“泡沫”或“一場集體的數字幻象”,認為它只存在於網路空間中,沒有任何實物支撐。然而,他們忽視了一個事實:美元同樣是一種幻覺,只不過這種幻覺被更多人、更強烈地相信。
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局的數據,美國流通中的貨幣中,約90%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紙幣或硬幣形式中。早在2012年,經濟學家James Surowiecki指出,美國約10萬億美元的貨幣總量中,只有1萬億美元以現金或硬幣形式存在。而截至2025年,這一比例依然相近——M2貨幣供應量中的絕大多數都是“虛擬數字”,由銀行系統在按下回車鍵的一瞬間憑空創造。
這就是所謂的“法幣”(Fiat Currency)。Fiat一詞源自拉丁語,意為“讓它存在”(Fiat lux——“要有光”)。美元的存在,不是源於黃金或白銀的支撐,而是源自政府的宣告與人民的信任。正如1959年至今,美國M2貨幣供應量增長了近50倍,導致1美元的購買力縮水至當年的約12美分。這種“無錨貨幣”的幻覺,仍在延續。
比特幣的反叛:讓幻覺變得透明
比特幣的誕生,正是對這種“可無限印鈔的幻覺體系”的反叛。中本聰在2009年創世區塊中留下了那句銘文:“The Times 03/Jan/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(財政大臣即將啟動第二輪銀行救助)”,昭示著比特幣的政治宣言——創建一個不受中央銀行操控的貨幣體系。
與美元不同,比特幣有一個固定的上限:2100萬枚。這一算法機制保證了它不會像法幣那樣被無限稀釋。比特幣區塊鏈的核心是“分散式帳本”(Distributed Ledger),它不是依賴中央銀行或政府背書,而是依靠全網節點共同維護的共識機制。
每一筆交易都被永久記錄在不可篡改的區塊中,形成一種“去信任化的信任”。這意味著,即使沒有中央機構,我們也能通過算法達成共識,這正是比特幣最具革命性的設計。
信任體系的崩塌:法幣為何總被濫用
歷史上,國家貨幣的“製造衝動”幾乎無法克制。從羅馬帝國的貨幣貶值,到20世紀拉丁美洲的惡性通脹,再到2008年金融危機和後續的量化寬鬆政策(QE),人類一次次證明——只要貨幣權力集中於中央,通脹就無法避免。
美元的“背書”是“美國政府的信用”,但這只是另一個循環定義。當你拿著1美元去美國財政部兌換,他們會還給你——1美元。這便是現代金融體系的諷刺:貨幣的價值建立在自我指涉的信任泡沫上。
加密市場的應激反應:危機中的信任轉移
在過去十年中,每當傳統金融體系出現信任危機,比特幣的價格往往會隨之上升。
例如,2013年塞浦路斯政府為了解決銀行危機,強制徵收儲戶存款7%稅率時,比特幣價格瞬間暴漲,原因很簡單——人們開始懷疑銀行的“安全”。同樣,在委內瑞拉、阿根廷等國貨幣崩潰時期,加密貨幣成為民眾最後的避險工具。
這說明,比特幣的價值不僅僅是價格波動,而是一種制度性信任的轉移:當法幣失信,人們就會尋找新的“信任錨點”,而區塊鏈恰好提供了這種無需信任人的信任機制。
貪婪與騙局:所有貨幣都被污染
批評者常說,比特幣被黑客攻擊、被用於暗網交易或投機炒作。但這種批評忽略了本質:所有貨幣都曾被用於犯罪。正如上世紀的“倫敦鯨”事件、Madoff庞氏騙局、巴拿馬文件醜聞、2008年次貸危機,甚至每一張100美元紙幣上都被檢測出可卡因微粒一樣——“乾淨的錢”從未存在過。
比特幣只是讓這一切變得透明:每筆轉帳都可追蹤,無法篡改。相比之下,傳統銀行系統的黑箱操作才是真正的不透明風險。
區塊鏈的未來:從貨幣到信任機器
區塊鏈不僅僅是一種數字貨幣技術,更是一種全球信任協議。無論是在金融清算、供應鏈追蹤、智能合約執行,還是藝術品溯源、AI數據確權等領域,區塊鏈都在重塑“事實記錄”的邏輯。當人類第一次可以在沒有政府或銀行的情況下驗證“某件事確實發生”,那一刻起,金錢的定義也被重寫。
這正是區塊鏈的核心價值:它不讓幻覺消失,而是讓幻覺可被驗證。
哲學結論:錢從未真實存在
歸根結底,無論是美元、比特幣還是黃金,它們都只是“集體信念的符號”。貨幣的價值並非源於其物理屬性,而是源於人類社會的共識網絡——一個不斷波動的信任系統。正如文中所言:“Money is a shifting network of agreements made on behalf of the hive(貨幣只是群體共識的網絡)。”
比特幣讓這種共識第一次擁有了技術形態。它既是幻覺的延續,也是對幻覺的控制。
結語
無論你信仰美元還是比特幣,真正需要理解的是:“錢”從來不是真實存在的物體,而是人類信任的映射。比特幣並非摧毀這種幻覺,而是讓我們第一次看清它。當信任從中央機構轉向算法與共識時,貨幣的未來或許已經不屬於國家,而屬於網路。
(本文編譯自 Maria Bustillos 所著文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