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te 广场「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」开启:入驻广场,瓜分每月 $10,000 创作奖励!
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,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,只要积极创作,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、Gate 精美周边、流量曝光等超 $10,000+ 丰厚奖励!
参与资格:
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👇
1️⃣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
2️⃣ 单一平台粉丝 ≥ 1000(不可多平台叠加)
3️⃣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
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👉 https://www.gate.com/questionnaire/7159
✍️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:
🎁 奖励一: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$5,000 奖池
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。
首月发首帖(≥ 50 字或图文帖)即可得 $50 仓位体验券(限前100名)。
🎁 奖励二: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$1,500 USDT
每月发 ≥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,根据发帖量、活跃天数、互动量、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。
🎁 奖励三:连续活跃创作福利
连续 3 个月活跃(每月 ≥ 30 篇内容)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!
🎁 奖励四:专属推广名额
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。
🎁 奖励五: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
【推荐关注】资源位、“优质认证创作者榜”展示、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,多重曝光助你轻
当老外开始玩中文Meme币:一场跨文化的加密实验
最近两周,如果你混币圈,不可能没听过"币安人生"这个词。
从CZ一句随口回复,到引爆整个BSC生态,这波中文meme币浪潮让所有人始料未及。OKX的Star跟着讨论,Tron和Solana也搞起了中文ticker热潮,直到前几天那个关于"上币条款"的争议,最后Jesse一句"在Base开启币安人生模式"才算收场。
但这背后,可能不只是一个ticker的故事。这也许是第一次,高市值的meme币不说英文,改说中文了。它代表的文化迁移,值得聊聊。
欧洲交易员的困惑时刻
波兰交易员Barry,WOK Labs的发起人之一,运营着一个几百人的社区。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某个中文标记的币冲上2000万美元市值时的震撼——“当时就觉得,这种玩法还有搞头。等它涨到6000万、1亿的时候,欧洲群里都炸了,一堆人急着往BSC充值,但根本搞不清为啥涨。”
这不是个案。
Defillama数据显示,10月8日BSC链交易量暴涨至60.5亿美元,直接回到了2021年那轮机制币山寨季的盛况。只不过这次,是中文meme在带节奏。
当天超过10万新交易者涌入,近70%的人赚到了钱。这确实吸引了不少"外国人"参与BSC链上活动,活跃地址比上月同期多了将近100万个。
西方投资者在价格起飞后才匆忙上车,很多人事后"查中文"才恍然大悟。文化差异和交易习惯的不同,让欧美玩家第一次吃了亏。
Barry说:“以前欧洲玩meme投资,跟着美式网络文化走,自嘲、反叛那套幽默。突然冒出来的中文meme,让很多西方人摸不着头脑。”
好在Barry早年跟中国团队合作建了WOK Labs,提前理解了中国社区的运作逻辑——人情关系网、情感共鸣这些。他开始在欧洲社群里传播中文叙事,给更多西方交易者解释其中的门道。
两种玩法的碰撞
从社区参与meme的方式来看,差异很明显。
欧洲交易者更常参与阴谋类meme项目,多在以太坊生态,靠知名大KOL或团队控盘拉升。这类社区建立得慢,但知名KOL或团队持有大量底部筹码的同时,也有巨大抛压风险。这就是为什么在欧洲建立长期项目很困难。
中文社区则建立得容易些。更注重情感和故事讲述(或者领导人币),项目方和meme社区在微信群里"讲故事",聚拢共鸣推动情绪。"公平"情况下的情绪化推动,理论上能带来更长久的社区形式。
尤其这轮周期,对中国玩家来说相当容易。只需要买你觉得火爆的IP(或者意见领袖的发言),就能"随便印钱"。有个只买中文币的散户,7天内轮换参与了65种BSC链上的中文meme币,先用100到300美元广撒网,然后在势头突出的币种里加仓,一周净赚约8.7万美元。
这种高频"撒网式"布局,体现了"大部分"中文社区散户对新赛道快速投机的风格。与此同时,欧美玩家也开始抛弃50万美元左右的小市值meme币,转向更有确定性的500万美元起步的标的。
像Barry这样连接中西方市场的Agency,也越来越活跃了。帮亚洲项目赢得西方信任,也助欧洲团队进入亚洲。
他相信,这场由个人体验带出的文化差异,也许正孕育着新的跨圈合作机会。
从Doge到中文meme:价值观的转变
从更宏观视角看,memecoin潮流根植于不同文化基因的碰撞。
西方memecoin的鼻祖是2013年两位程序员开玩笑创立的Doge。最初就是对比特币严肃气质的幽默嘲讽,但最终因名人效应(如马斯克)和持久社区热情,在2021年5月达到过888亿美元的市值巅峰。
后来的Pepe币也类似。作为4chan社区孕育出来的文化meme,2023年初上线后迅速爆红,市值一度冲破10亿美元。Pepe项目完全依赖网络文化热度,没预售、没团队分配、没路线图,团队声明该币"毫无内在价值,仅供娱乐"。
这种价值观主导了之后大量Solana meme币。像Fartcoin、Uselesscoin这样的虚无主义,或者Neet这类体现西方互联网文化中对"反映真实世界价值的颠覆"与黑色幽默的喜爱,或者TikTok上火热的67等meme。Solana上的meme用图像梗和反叛精神捕获投资者想象,主导了很长时间注意力经济的meme币时代。同时也让中文主导地区缺乏对这些代币的"文化价值判定"而产生偏差。
中文meme币则呈现不同特征。它们往往植根于共鸣与身份投射。比如"卑微小何""客服小何"一类代币,用底层打工人自嘲的幽默调侃社会现实。"修仙"系列映射中国网民对逃离现实的梦幻幻想,"币安人生"直接承载了在加密市场一夜暴富的梦想。当然它们的共同特色也是与官方沾上关系。
这是思维体系下的文化差异。对华人来说这叫"把路走宽了",而对大部分欧美玩家来说,这类名字意味着上限被控制在"体系"是否愿意拉盘。
但以"币安人生"为代表的中文meme币爆发,实际上直接得益于这一情绪共鸣。其口号将币安人生和此前火热的"苹果人生"做类比,这种创新叙事明显不同于狗狗币的讽刺,更多诉诸忠诚和情怀。
当这类印象被足够多人了解,这个ticker就被绑定在体系里了。当其被拿出来嘲讽时官方就"不得不拉盘"——这也许是很多在洗盘后还能拿住这个币的人的想法。
官方加持的狂欢
这轮meme热潮并非完全由散户自发催生,也是某头部交易所生态精心培育的结果。从何一一句玩笑、CZ回复,到一连串官方互动,以及推出的MemeRush平台,分步骤、分阶段放出利好。分时间段将高市值meme币的出圈、中期流动性、后期延续性维持住,将原本无序的memecoin发行纳入了官方体系,使狂欢更具组织性,保持将市场注意力长时间聚焦在BSC链。
将狂热从单一项目扩散到整个BSC生态,进一步推动了大众"下一单或许能成为千万富翁"的Degen心理。这种"上行阶梯式"预期,也是为什么这轮行情刚开始时,当多个热门项目出现时,我们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盘子之间流动性虹吸效应的原因。
这是在官方和社区共同作用下,成为显著的阶梯式财富效应。这一路径验证了中文meme币背后所存在的结构化上市预期,市场共识高到这一水平,放在几个月前可能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。
相比之下,西方meme币更多是碰运气式的社群狂欢、或阴谋集团推动。而这次BSC生态则在创始人、平台生态、社区多重作用下,将这种狂欢转化为一场明晃晃的"造富运动"。
交易所的舆论战
这场风波也引发了交易所之间激烈的公关对决。
2025年10月11日,先是Jesse发推文号召大家抵制上币费用2%到9%的中心化交易所。
3天后,10月14日,某合规平台投资的预测市场项目Limitless Labs创始人CJ Hetherington在X上爆料,称自己在与交易所磋商时发现,要想在某头部交易所上线,项目方需要质押200万代币并支付高昂费用,包括总代币8%的空投和营销分配,还需缴纳25万美元保证金。
他对比了两家交易所的差别,认为某合规平台更看重项目本身价值,而另一家则类似"上市收费"。此言一出,该交易所迅速撰文否认,称上述指控"完全不真实且具有诽谤性",强调"从不收取上币费用",并威胁对CJ泄露的内部对话采取法律行动。
随后,又发布了更加克制的声明,承认最初回应过激,但重申其不收取任何上市费用。
就在这场争论发酵时,某合规平台方面也迅速回应。Base区块链负责人Jesse Pollak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:“让项目上线交易所应该是0费用”。
但也就是那时舆论开始反转。该合规平台像是"赌气"似的正式宣布将BNB纳入其未来支持的代币清单——这是历史上首次宣布支持直接竞争对手主网发行的代币。对此,CZ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欢迎,并鼓励对方上架更多BSC链项目。
本身"曝光"条款的CJ也开始主动示好,而Jesse Pollak的态度也直接180度大转变。先是X上发布一个Base App的演示视频,演示中甚至以"币安人生"为示例代币。Pollak还用中文调侃"在Base App开启币安人生模式",并在CZ的推特下回复"币安人生+Base人生=最强组合"。这一系列动作被业界解读为中美加密阵营的一次破冰,还顺带给Base链拉出了一只久违的小金狗。
可以说,当亚洲市场带来的交易量和关注度达到一定规模时,西方交易所不得不主动靠近中文社群。交易所竞争也与文化叙事交织在一起。
语言即机遇
欧美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。同时,许多西方散户也在群里感慨"币价涨了我们都看不懂"。多数人直到价格起飞后才匆忙补票。即使是像Barry这样与中文体系有深度交流的社区,预见一个有内部文化含义的meme币时也常会遇到"只知其意不知其义"的问题。可见,对海外投资者而言,中文元素一度成为入场新障碍。
这轮浪潮强调了"语言即机遇"这一观念。对币圈而言,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感信息本身就是一层价值资源。这是"第一次让欧美投资者需要理解中文文化才能参与这场盛宴"。
不过Barry认为:“我觉得中文meme这波行情已经临近结束了。在这轮周期,只要持续时间越长,带给交易者的PTSD也会越严重。我们可以看到这些meme币已经开始往小市值且更快的板块轮动演化了。”
与此同时他也说:“英文和中文已经是meme市场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了,而且这种情况不会很快改变。中国拥有更大的市场,而且更容易受到情绪驱动。而欧洲市场往往会更加滞后。我认为英文的ticker可能会回归,但会变得更加与亚洲文化融合的状态。由于这轮中文meme承载出的灵感,它们会变得更加中国化——幽默、象征意义和美学。”
未来,要想捕捉下一波memecoin良机,仅靠运气已经不够,还需要深入解读不同地域社区的语言与文化。AI当前可能可以帮助跨语传播,比如通过自动生成汉语梗图、翻译社交动态等方式加速信息扩散。但AI毕竟难以替代对文化语境的深层理解。
我们也许会看到一个更加多极化的加密世界。Base、Solana等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文ticker的"金狗",西方和东方社区之间既有融合互鉴的新趋势,也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分区生态。而这些文化差异的夹缝中,也许就存在着新的机会。